“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難過時,哭還是不哭?
哭,到底有什么用?
看來音樂圈是沒有一個結論了
那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看呢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張駿主任醫師和華西臨床醫學院
2021級臨床五年制的同學們:
劉靜婭、宋恬熠、陶鎧、楊澤銳
想告訴每一個曾經忍住不哭的你
哭吧,那是眼淚想抱抱你
▽
因為適當的哭泣,對于身體健康是有益的。
眼淚可以抑菌,因為眼淚中含有溶菌酶;
有利于長壽。研究表明,眼淚可以排出由于壓力和壞情緒積壓而產生的有害物質,比如內啡肽亮氨酸-腦啡肽和催乳素以及荷爾蒙,能起到緩減壓力的作用;
有益于眼睛的健康。淚水可以潤滑眼球和眼瞼,保證眼睛功能的正常運轉、抵御感染。
如果我們經常在該哭的時候忍著不哭,那就相當于是在損壞我們的健康!
基礎醫學研究發現,悲傷的眼淚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包括微量元素錳和一些去甲上腺素。
● 錳在體內蓄積太多,容易使人患上帕金森病,還會破壞人的精神健康;
● 去甲上腺素在體內積蓄,可能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
另一種情況,當我們極度高興導致流淚時,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看似反常的行為其實是身體的一種平衡機制,能夠幫助我們控制失控的情緒和恢復情感。
適當的哭泣,不僅是對身體上的保護
也是對心理的安撫
在每一個敏感、脆弱的時候
給自己一點空間,哭一場會好很多哦!
其實“哭”是很神奇的。一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卻可以與自己、環境產生多種心理情緒上的互動:
給予反饋
哭是一個渴望社會支持的信號
哭是一種交流方式,可以促進人際關系和人際互動,傳達著我們希望獲得支持的心情。
在親密關系中,哭泣是示弱行為,意味著自愿將權力交給對方,選擇展示自己柔弱無助的一面,有效傳達著自己“無威脅、可親近”的信號,也更易于另一半接近你,給你支持。
自我安撫
流眼淚有助于穩定情緒
哭的另外一個作用,是自我安撫。當沒人能給你有效的安撫,自我安撫就更為重要。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安撫效果可能與內啡肽有關 —— 無論是肢體上的接觸和撫摸,還是洗澡時水流過的感覺,都會促進大腦內啡肽的釋放,可以促進情緒釋放、獲得撫慰感。
接受情緒
“哭”能夠幫助情緒傳染與共情
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面對一張帶有眼淚的面孔,相比于一張比不帶眼淚的面孔,眼淚讓觀察者與哭泣者的距離更近。
聽到哭泣時,我們丘腦扣帶回環路被激活,與共情、動機、社會依戀等認知活動相關的腦區也活躍起來;因此我們也會更容易與對方共情。
若是經常在可以哭泣的時候忍著不哭,可能導致心理出現很多問題。
心理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的感情長期不得到釋放,那么他會變得內向、沉悶、消極,甚至可能做出自殘、自殺的極端行為。
從小只聽大人說“哭有什么用”
這會兒才知道,原來哭也大有用處
那我們為什么會哭呢?
眾所周知,靈長類動物中只有人類會哭。
1983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生物學家彼立克·丹通教授研究比較了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控制體內鹽平衡的生理機制,研究提示:人類的流淚可能起源于海獸淚腺的泌鹽機制。
自此,一門解釋人類哭泣的學說——海猿學說誕生了。雖然這個學說如今被大多數人認可,但是這一學說目前仍缺乏可靠的化石依據。
想起上次,聽一個吃貨編故事
說因為燒烤沒孜然,難吃得哭了出來
結果發現眼淚花是咸的,才學會哭
言歸正傳,我們再從哭的生理過程看看。
當我們受到委屈或是心情不好時,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活動就會增加:
? 當哭泣開始之后,副交感神經活動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增加,調節淚腺排出淚液;
? 當我們哭泣快平復時,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加,此外腦啡肽將會提供一種抑制途徑,通過阻斷受體來阻斷淚腺的分泌。
而事實上哭,往往不只是因為心情,可能還有社會性的驅使。
比如當我們還是剛出生的小寶寶,主要(只能)通過哭泣提出自己的需求。
研究表明,新生兒會改變哭聲的音調來表達不同的訴求;10 個月左右,寶寶們就開始懂得,可以通過“哭”達成超越吃喝拉撒的其它目的。
因此,也有很多父母都希望把自家的孩子培養成“不哭的好孩子”。
讓很多孩子從小就在難受時忍著不哭,孩子自身情緒無法排解,負面能量就會越積越多;尤其到了青春期,叛逆心理將會很嚴重。
等到他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也只會獨自去承受這份不哭的痛。
所以,想哭的時候就放松地哭吧
想笑的時候也盡情地笑啊~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分享!如果你還有關于心理方面的問題,可以留言區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