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毋庸置疑的三大增長極。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會是誰?是“九省通衢”的長江中游城市群,還是“向海出發”的山東半島城市群……一時間,版圖之上“群雄并起”。
與其他實力對手相比,深居西南內陸的成渝城市群,縱有群山圍困,依然能展露鋒芒。
中國城市群分布及GDP對比 | 制圖@楊寧&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重慶以江河為劍沖破群山的禁錮。而不借江河之力的成都,又是如何成功突圍?
首先,成都憑借雙流和天府兩大機場的數百條航線,越過群山,拉起一張“云上高速網”。
成都雙流機場,飛機劃過,如絲的軌跡留在深邃的夜空 | 攝影師@凌源
此外,一條條穿行于大地之上的鐵軌,吹響了“陸地集結號”,一列列滿載貨物的列車從四方匯聚成都,由此踏上通往世界的旅程。
請橫屏觀看,成都國際班列通道示意圖。以成都為樞紐,可連通境內外100余個城市 | 地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列車集結之地,各色的集裝箱停放,這里儼然成了一個陸上“港口”。
成都國際鐵路港 | 攝影師@蔣小翼
坐擁這個港口的,正是成都市青白江區。
青白江,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然而,在它詩意的名字之下,卻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01
光輝歲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悠久的農業文明中走來。當面臨西方國家懷疑它“解決不了幾億人口吃飯問題”的時候,一批從槍林彈雨中走來的戰士,分往西北、東北等地建立新中國的糧倉。
西南地區,成都平原自古便有“糧倉”的美譽。然而,依靠傳統的農家肥已然達到了糧食增產的極限,而匱乏的交通讓川外化肥“望而卻步”。因此,在成都平原建立化肥廠成為緊要任務。
請橫屏觀看,青白江穿行于成都平原之上。北宋趙抃(biàn)入蜀為官,到此以江明志“吾志如此江清白”,“清白江”由此而來。后人沿用時則以“青白江”為名 | 攝影師@書是波
偌大的成都平原上,這座承載著非凡意義的化肥廠將會落在哪里呢?
成都東北部,青白江緩緩流淌,龍泉山斜貫而入,帶來一片蒼翠。
青白江區地形水系示意圖 | 地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在這山水之間,則是一片沃野。
請橫屏觀看,從青白江區遠眺龍門山 | 攝影師@周琦
這里春華秋實,世代耕種延續一方文明。
青白江區部分重要出土文物,距今4000多年前,青白江區境內已有人類生息繁衍 | 圖片來源@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這里千年古城護住一方煙火,四方院落仿佛定格了千載光陰。
城廂古城,傳承1400多年縣域格局,有老成都的“影子” | 攝影師@蔣小翼
圓了“百年鐵路出川夢”的寶成鐵路,向北穿越青白江,在江畔設立“青白江”站。列車的轟鳴聲,打破了這方土地上,沉寂、悠長的農耕歲月。
寶成鐵路青白江區段,現已是重要的中歐班列貨運通道 | 攝影師@書是波
1956年,在車站的東南方,一片空曠的田野上,我國第一個國產中型氮肥廠——四川肥料廠(四川化工廠的前身)破土動工。
有了化肥,還得有制造農具的鋼鐵。兩年之后,在川化的西北方,成都鋼鐵廠(攀成鋼的前身)開工建設,以108 天出鋼的速度終結成都“有糧無鋼”的歷史。
朱德委員長視察川化,川化是“一五計劃”時期重點建設的大化肥項目之一 | 圖片來源@成都市青白江區檔案館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混雜著一代工人的血淚和汗水。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最后以廠為家。
1960年,因廠區市政管理的需要,以“青白江”為名建立行政區,“成都市青白江區”正式出現。
川化上世紀60-70年代總廠大門 | 圖片來源@唐興澤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川化和攀成鋼像是強力磁極,吸引化工、機械等工業向這里集中。1965年,全區工業企業已達50家。在眾多工廠里,川化和攀成鋼無疑是兩大龍頭,帶給了青白江區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榮光。
70年代,川化建成國內第一套大化肥裝置,可年產約48萬噸氮肥(俗稱“尿素”)。規?;品蚀蟠蠼档头柿铣杀?,讓改革開放后,熱情高漲的農民用得起化肥,增得了糧產。
川化大化肥裝置全景圖 | 攝影師@唐興澤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而另一邊的攀成鋼,將生產方向由農用鋼材調整為建筑鋼材,保障了西南地區大規模建設的鋼材需求。
為了方便原料和產品運輸,7條專用鐵路直通廠區。一批批肥料和鋼材從廠區裝車可以直達川外。
上世紀70年代川化大化肥裝置經鐵路運輸到達青白江車站 | 圖片來源@唐興澤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川化和攀成鋼,一個為新中國輸送了肥料,端著數千萬人的“飯碗”,一個撐著葛洲壩水電站、瀘州大橋等數個大國工程。
1990年,在川化和攀成鋼兩大利稅巨頭的推動下,青白江成為成都市首個財政總收入過億的區。
上世紀80年代川化全景 | 圖片來源@唐興澤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火熱的生產催動市政建設。廠區周圍的“工人村”,樓房林立、學校、影劇院等文娛設施應有盡有,樓房內,水、電、氣也是一應俱全。
川化職工俱樂部 | 攝影師@唐興澤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從廠區到生活區,工人們兩點一線的生活,規律又安逸。穩定、優厚的待遇留住了一代又一代工人。他們在這里就業、結婚、生子、退休……
青白江區工業建設時期詩句紀實 | 圖片來源@成都市青白江區檔案館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然而,就是這樣平靜的日子里,危機也在醞釀。
02
無畏轉身
90年代,市場上價廉質優的產品層出不窮,而長期受國家計劃管控的川化和攀成鋼,面對洶涌的市場浪潮,顯得有些“笨拙”,產品單一,生產效率低下。
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原料價格上漲,市場低迷……傳統工業陷入“寒冬”。五年之后,國家即對120個老工業基地下達了“停業”的通知,成都市青白江區赫然在列。
2014年,川化的生產線停止運作。一年后,攀成鋼的最后一座高爐永久停爐。曾經占據青白江近七成工業產值的兩大巨頭,終是沒能抵得過時代洪流。
攀成鋼停爐前的“最后一爐鐵水”,工人師傅用鋼釬通爐膛 | 攝影師@秦繼勛
2015年,青白江全區工業企業總利潤-22.3億元,嚴重虧損。這是兩大國企巨頭退出的“劇痛”。然而,這種“劇痛”并未持續。3年之后青白江區便扭虧為贏,它到底做對了什么?
早在新世紀初,青白江就著手布局新產業,將目光投向了玻璃纖維材料生產,引入臺玻集團和浙江巨石兩大玻璃材料生產龍頭。當傳統工業陷入虧損泥沼,新產業則逆勢上揚。
請橫屏觀看,巨石玻璃纖維生產車間內景?!凹毴玢y發”的玻纖材料,強度高,被廣泛用于航天、電子產品生產 | 圖片來源@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區委宣傳部
此外,半個多世紀的工業之路上,一批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它們以更加靈活的姿態面對市場浪潮,如成都天馬鐵路軸承以風電軸承生產實現高端轉型,中國重汽成都商用汽車以“精品卡車”打入海外市場。
中國重汽成都商用汽車生產線 | 攝影師@白桂斌
更為可喜的是,川化和攀成鋼也并未就此倒下。
川化,將它的龐大身軀,分解成眾多小公司。隨后,以僅剩的廠區土地為資本,與四川能源投資集團和華鼎基金合作成立華鼎國聯,進入汽車動力電池領域,以新能源產業的身份重新出發。
華鼎國聯外景 | 攝影師@周琦
攀成鋼關停高爐之后,一直在為消解自身的鋼鐵產能而奔走努力。在線下,建立鋼材倉儲、物流和加工一體化的產業園區。在線上,打造鋼材交易平臺,帶動了整個西南地區鋼材的流通。
攀成鋼工業互聯網示意 |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一場無畏的轉身,是繼續前行的底氣。川化和攀成鋼兩大國企改革轉型的成功案例也被選入聯合國《2019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歷史轉型中的中國人類發展 40 年》。
青白江區的轉身也是成都的一個縮影。進入新時代,成都也在轉身。眾多老工業逐步退出,新產業接連引入。然而,高昂的交通成本拖慢了成都前進的步伐。
正在被拆的攀成鋼高爐與遠處靜默不語的龍門山 | 攝影師@白桂斌
于是,這個被群山圍困的城市,從公路、鐵路再到航空,全力出擊,讓便捷的交通成為自己前進的底氣。
青白江曾經的舊廠區,經過整改、拆遷,土地重新“留白”。這片鐵軌穿行的空曠土地再一次被時代選中。2008年,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落地青白江。
青白江區交通圖。城廂站為集裝箱中心站,大彎鎮站為散貨站 | 地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兩年之后,成都的集裝箱貨物開始向青白江匯聚。鐵軌的周圍,一個個物流園區鋪展開來。
成都國際鐵路港全景 | 攝影師@彭富成
在這片土地上,一列貨車開出,一次貨物交易,就是一個新希望。
這個新希望就像是早年植下的30萬株樹木,終會昂揚生長,多年以后,以一片繁茂的綠蔭為青白江區增加一縷生機。
青白江區鳳凰湖朝霞 | 攝影師@李靜
這個新希望也像是鳳凰湖畔的櫻花樹,終會花開有時,多年以后,以一場盛大的綻放為青白江區添就一抹亮色。
鳳凰湖櫻花,每年的櫻花節,萬千游客到此赴一場“春日之約” | 攝影師@周琦
03
陸上突圍
2013年,一趟可以直達歐洲的貨運列車——蓉歐快鐵,從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出發。
火車的轟鳴聲穿透破曉,穿透黑夜,劃過西北的長風,一路向西,跨越9826公里,直抵歐洲,完成這趟旅程只需12天左右,比傳統海運節省近一個月,運費遠低于空運。
2021年中歐班列(成都-波蘭斯瓦夫庫夫)首發。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于2016年統一“中歐班列”品牌,蓉歐快鐵改為中歐班列(成都)| 攝影師@白桂斌
2015年,蓉歐快鐵雙向開行。此后,法國的紅酒、德國的汽車、意大利的牛肉、俄羅斯的木材……陸續抵達青白江,青白江正式成為“中國制造”與“歐洲風情”相遇的橋頭堡。
進口汽車停放在成都國際鐵路港 | 攝影師@唐寅
物流園區內,盒馬鮮生、菜鳥等一批擁有成熟物流體系的產業紛紛入駐。
請橫屏觀看,成都歐洲產業城 | 攝影師@周琦
繁忙的鐵路港上,青白江的活力又回來了。
成都國際鐵路港集裝箱中心站作業 | 攝影師@彭富成
2017年,青白江區以9.68平方公里的鐵路港占據中國(四川)自貿區的一席。三年后,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正式通過國家驗收。
入夜后的成都國際鐵路港。鐵路港晝夜不眠,貨物可全天通關 | 攝影師@彭富成
鐵路港、保稅區和自貿區讓貨物流通成本大大降低。如果僅僅是讓貨物在此集散,那青白江就錯過了這巨大的時代機遇。
成都國際鐵路港集裝箱,不同顏色的集裝箱中裝有不同品類的貨物 | 攝影師@白桂斌
一批制造業嗅到了這個巨大機遇。在鐵路港保稅區,它們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進口材料,面向歐洲市場,進行加工貿易。
成都國際鐵路港保稅區****TCL生產線 | 攝影師@彭富成
在鐵路港的南側,一座歐洲產業城平地而起,一個個標準化廠房為更多企業在青白江“安居”提供舒適條件。
請橫屏觀看,歐洲產業城標準化廠房 | 圖片來源@成都市青白江區歐洲產業城管理委員會
在鐵路港北側,一個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里,科研人才在此進行項目試驗,中試出各類高科技產品,待有朝一日能讓技術也沿著鐵路向國際擴散。
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承載了“一帶一路”的中試產業基地 | 攝影師@李靜
依托鐵路港,青白江區的產業實現“大蛻變”,物流貿易、智能制造、先進材料成為經濟新亮點。
青白江區產業的“大蛻變” |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與國際化接軌的青白江區,傳統農業也邁入了“科技賽道”,現代農業園點亮了曾經的鄉野。全球最大的石斛種源庫和基因庫、世界最大單體食用菌工廠在這里也找到了適宜的“土壤”。
2021年,青白江區正式成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袄瞎I基地”的標簽終于粉碎在了時光里。
請橫屏觀看,綠樹成蔭的青白江區 | 攝影師@鄧建川
借助“國際陸港”的優勢,成都的汽車、電子產品等更加便捷地走向歐洲市場,改變了以往只能“借港出?!钡睦Ь?。
在“成渝雙城記”的背景下,成都與重慶聯合打造**中歐班列(成渝)**品牌。從蓉歐快鐵到中歐班列(成渝)號,短短的幾年時間,上萬列貨車晝夜奔馳,40多萬箱貨物在中歐之間往返。
從蓉歐快鐵到中歐班列(成渝)年度開行量變化趨勢圖 |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在運送的貨物中,除了電子產品和汽車,川茶、川果等小特產通過“拼箱模式”走進了歐洲人的日常生活。
“多式聯運一單制”模式下,成都國際鐵路港實現水、陸、空物流一體化,運輸效率進一步提高。
如此明顯的運輸優勢,讓四方貨物匯聚成都,由此踏上通往世界的旅程。擁有陸港的成都,與眾多海港城市相比,也毫不遜色。
成都與主要港口城市對外貿易額對比 |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如今,成都早已擺脫了“蜀道難”的困窘,戴爾、聯想等500強企業紛紛落戶成都,“西南內陸城市”的標簽,也漸漸從成都身上隱去。
2005年以來成都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量 |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群山圍困住了土地,困不住成都平原上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向外連通的渴望。
千年前,蜀地先民翻越群山,僅憑著舟車之力抵達西域。那段古老的商貿歷史藏在典籍的只言片語中,凝結在沉默的文物里。
東漢青銅馬,噠噠的馬蹄是先民遠行的腳力 | 圖片來源@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千年后,在青白江, 一座座亞蓉歐國家館里,異域商品展列其中,人們與之駐留對視。雖然時空轉換,但“相隔萬里”的期待和驚喜是共通的。
青白江區亞蓉歐國家(商品)館 希臘館 | 攝影師@王進
青白江區,見證了蜀地新舊絲路穿越千年的相逢。奔涌的歷史、更迭的時代,那從古至今的點點文明星光,也融匯成今日的青白江區。
千年古城中,一座新式的城廂會客館,借古城的“飛檐黛瓦”之形,讓往來的外賓一睹天府神韻。不久的將來,八方游客也能在此赴一場時空穿梭之約,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感知厚重的傳統文化。
城廂會客館,火熱的元宇宙產業也將在城廂古城落地,新時代潮流與古城文化融匯 | 攝影師@蔣人可
一片沃野上,舊工業的高爐退去,新時代的高樓興起,又一代人的家園建立。
青白江區文體中心,建筑的兩翼像是青白江區的“騰飛” | 攝影師@周琦
時代不可阻擋地向前,變幻的時代下,唯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各種方式銘記著他們的時代。
凝結千載光陰的古城中,流傳著仁人志士的故事,也有尋常百姓的家常。
繡川書院,始建于北宋,培養出眾多大家,如辛亥英烈彭家珍、川劇鼻祖魏長生、現代詩人流沙河 | 攝影師@柒哥
綠蔭之中,不忍拆除的舊高爐熔鑄了幾代職工們青春的勛章。
青白江區長流河工業遺址公園 | 攝影師@熊志鵬
如今,飛馳的中歐班列將會成為新一代的家園記憶,被新一代的詩人吟唱:
“中歐班列,起程中土,泂(jiǒng)穿西風咽喉。
黑夜與白晝,殺出熙攘。
反復搬運春花秋月,如東風破。
歲月不是絲帶,如一把蒼涼的戰刀。
世界,只是距離的上一秒與下一秒。
沒有攔路的沙子,沒有上天的云梯?!?/p>
在青白江區,世界曾是那么遠,如今又是這樣近。
上述詩句選自青白江區現代詩人羊依德的《世界是上一秒與下一秒的距離》,請橫屏觀看,晨曦中的青白江城區 | 攝影師@周琦
- 本 文 創 作 團 隊 -
撰稿 | 清流
圖片 | 徐鷹
地圖 | 陳志浩
設計 | 楊寧
審校 | 向不像、王邏輯
封面攝影師 | 李靜
本文特約合作單位: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區委宣傳部
【參考文獻】
[1] 青白江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成都市青白江區志[M]. 成都出版社, 1990.
[2] 成都鋼鐵廠著. 成鋼志 1958-1984 [M]. 成都鋼鐵廠, 1984.
[3] 政協成都市青白江區委員會編. 青白江文史[M]. 1991.
[4] 政協成都市青白江區學習文史委員會,成都市青白江區檔案館編. 青白江記憶工業篇[M]. 2018.
[5]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區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共產黨青白江100年歷史大事記 1921-2021[M]. 2021.
[6] 稅清靜著. 新絲路——從成都出發[M]. 成都時代出版社, 2017.
[7] 單靜, 張喬楠著. 中歐班列: 全球供應鏈變革的試驗場[M]. 中信出版社, 2019.
[8] 蒲仕明. 四川:"川字號"集結,從青白江走向世界[J]. 一帶一路報道(中英文), 2021(3):32-35.
[9] 馬飛躍. 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思考——以成都市青白江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為例[J]. 資源與人居環境, 2014(6):3.
[10] 何潔. 成都市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城市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5.